錯誤的設計,誰該負起責任? 評樂生迴龍院區
(圖片來源︰Wraecca《遊記︰樂生》)
瘋癲,在人與事物的核心裡,是個反諷的符號,它錯置了真實與妄想之間的路標,僅成為巨大悲劇性徵兆的殘存記憶---是一種被擾亂多於擾亂的生活、一種社會中的荒謬性騷動、一種理性的橫流。
-----摘自傅柯《瘋癲與文明》第一章「愚人船」。
翻開樂生療養院的歷史,就是一部漢生病友被「正常」社會給驅除、監禁、隔離、污名、與敵視的血淚史。自1930年日本人草創「台灣總督府樂生院」至今,不論是殖民統治、極權統治、乃至於民主時代的當權者,從未認真地對待這群病友的真實需求。自發病的那一刻起,漢生病友被迫遠離家園,與父母、親戚、朋友永遠分離,上了樂生療養院這條與世隔離的「愚人船」,他們被迫結紮,實驗新藥,直到化作骨灰,也不能安葬家鄉。
時至今日,雖然新的醫療知識已經明白漢生疾病的來龍去脈,去污名化的工作也正在進行,然而,在空間上,我們依然承襲著過去錯誤的觀念,打造一條鋼筋混泥土的「愚人船」,迫使漢生病友再度與世隔離,放流到社會遺忘的角落。
這條新世代「愚人船」,就是樂生療養院的迴龍院區。
1994年,在台北市捷運局的強勢徵收與規劃下,(前)台灣省立衛生處不得不賣出樂生院區的土地,自此,新莊線的維修場、駐車廠與行政大樓就從原本的輔大後山,換到樂生療養院這塊山坡地上。從這一刻起,衛生署賣出的不只是一座山而已,還包括山裡老阿公阿嬤親手栽種的榕樹、破舊卻溫馨的木造房舍、不堪回首的歷史記憶、以及原地安享天年的最後希望。
現在,新莊線捷運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展開,70%的樂生療養院已於2002年毀於推土機下,面對來勢洶洶的工程大隊,樂生的老阿公阿嬤們最後的依靠,就是這孤立無援的30%殘破家園。
(圖片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
1994年,衛生署與捷運局達成「先建後拆、就近安置」的共識,希望在捷運機廠附近,興建新的療養院,以收容搬遷之後的漢生病友。衛生署原本承諾的是家庭套房式的低樓層建築,然而,在1999年迴龍院區開始規劃之後,政策卻做了大轉彎,原本低樓層的專屬院區,變成A、B兩棟相連的八層樓醫療大廈,一半做為樂生療養院、一半做為社區醫院,提供門診服務給當地居民。
再一次,衛生署為了經濟效益,賣出了對漢生病友的承諾,將原本低樓層的專屬院區,改變為高層樓的綜合醫院,枉顧病友的權益,也逼迫他們接受一棟完全不適合他們居住的水泥空調大樓。
(圖片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醫院重建與院民安置」說帖,新大樓中的A棟是漢生病友專屬醫院,B棟是社區醫院,兩棟大樓之間設有走道相連。B棟提供193床的急性病床,A棟提供300床的慢性病床,一共是將近500床病床的綜合醫院。
A棟位於基地的後方,一樓做為超市、辦公室、門診、復健室與X光室使用,二至三樓則是重病患者醫院,四至八樓才是漢生病友的居住區。A棟大樓雖然美其名為漢生病友的「專屬院區」,但是實際上能夠活動的空間卻只有四到八樓。
迴龍院區是全世界唯一一棟高層樓的漢生病友療養院,如同下面一部短片的前言所述︰「日本癩病專家對於台灣政府要將癩病患者遷入由電梯出入高樓層醫院的做法,皆感震驚,對於台灣政府採取落後的照護方式表示不可思議。」
日本的專家之所以如此震驚,是因為日本的漢生病友療養院均以平房為主,幾乎沒有兩層樓以上的建築。此外,日本人非常重視歷史記憶,雖然建築內的設備不斷更新,已經少有史跡,然而十三所現存的療養院,都非常重視文物的蒐集與保存,並積極成立史蹟館或博物館,以做為反省過去錯誤對待漢生病友的鑑戒。其中,多摩地區的「全生園」,更將全區規劃為「人權森林」,是一座融入大自然景致裡的人文社區。
樂生保留自救會會長李添培也在公視《公民眾意院》裡表示,他參訪過幾間日本現存的療養院,都跟舊有的樂生一樣,全都是低矮的平房,四周有大樹環繞,能夠讓皮膚容易乾燥的漢生病友吸收更多的芬多精。
相較於日本的人道關懷,讓人不解的是,台灣衛生署卻執意要興建高層樓水泥空調大樓,再次把漢生病友拘禁在封閉的空間裡,如同一條放流在現代社會的「愚人船」。
行政院副秘書長陳美伶日前在中國時報的投書裡,不斷地美化衛生署的錯誤決定:「原來的樂生院址已經老舊,也不符合醫療需求,行政院衛生署以十餘億元興建醫療養護大樓,並且在2005年完工,每一位院民的生活空間,都是以家居型態設計,院區並且有休閒泡茶、閱覽及棋奕等公共空間。」
然而,實際的迴龍院區,真的像陳副祕書長說的那樣美輪美奐嗎? 下面有一部短片,完全揭穿這些美麗的謊言,因為,讓人痛心與不堪的真相是,迴龍院區完全不適合漢生病友居住。
我簡單整理了一些迴龍院區A棟所犯的五項設計上的錯誤。這五項錯誤,都是因為設計師完全不了解漢生病友的實際生活狀況,以致於誤用「正常」人的空間設計標準來蓋醫院,完全忽視漢生病友的特殊需求,尤其是多數的漢生病友都是以電動車代步,對於無障礙空間的要求,遠高於「正常」標準。
A. 電梯設計錯誤
根據「醫院重建與院民安置」說帖,A棟設有兩座大型電梯,一座載客電梯,然而事實上,大型電梯只能容納一輛電動車進入,而且不能迴轉,電動車只能以倒車的方式出電梯。如果同時有數輛電動車在門外等候,電梯內的電動車勢必無法順利地倒退出來,大家全都卡在電梯門口。
因為電梯實際上一次只能服務一人,所以勢必大排長龍,沒有數十分鐘的等候,不可能搭到電梯。然而,漢生病友被安排在四到八樓,出入建築物、或是到其他樓層拜訪朋友,都必須依靠電梯,也就是說,因為錯誤的電梯設計,使得漢生病友幾乎寸步難行,被迫封鎖在自己所居住的樓層內,無法自由行動。
就像《符號.視界》所說的:「那如果整棟大樓有50位病患想下樓,那他麼需要等多久?」
此外,漢生病友的平均年齡是75歲以上,大半輩子都生活在沒有電梯的樂生療養院,「電梯」幾乎不存於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再加上電梯上的標識是為「正常」人所設計,而不是為不常使用電梯的老人所設計,以至於漢生病友必須重新學習如何使用電梯、搭乘電梯。
總之,設計師直接將電梯廠商提供的型號套用在迴龍院區,完全忽視漢生病友的特殊需求,沒有將電動車考慮在內,以至於在電梯使用效能計算上完全錯誤。此外,電梯的使用界面完全不符合肢體障礙與高齡人士的使用。
B. 走道設計錯誤
走道設計太過狹窄,只能容許兩輛電動車交會,如果同時有數輛電動車在走道上行走,幾乎無法會車。此外,走道的寬度不夠,無法順利迴轉,增加通行的困難。
平時或許相互禮讓就可順利會車,一但遇到緊急狀況(例如火警),所有的電動車一起擠在走道上,將會寸步難行。
C. 防火門設計錯誤
每個房間都設有防火門,但是防火門太重,對於肢障的老阿公阿嬤來說,必須費盡力氣才能打開。
更嚴重的是,漢生病友無法一邊開電動車、一邊開防火門,必須先倒車,讓出一段開門需要的空間,然後下車開門,趁著門還沒有自動關上的時刻,趕緊開車通過。
最理想的狀況是,找一位病友幫忙開門,讓電動車順利通過,總之,以一人之力,很難順利解決開門的問題,如果遇上緊急狀況,防火門將成為逃生的最大障礙。
D. 逃生設備設計錯誤
雖然每個房間都設有小陽台,做為緊急逃生用的平台,然而陽台太窄,無法容納電動車進入,甚至窄到連逃生救助袋的鐵製外盒都無法完全打開。
陽台的女兒牆太高,甚至高過截肢過的漢生病友,使得病友無法順利將支架固定在陽台上,把救助袋丟到窗外,更別提爬上女兒牆,跳進救助袋。
此外,該大樓只設置逃生樓梯,沒有設置無障礙坡道,讓開電動車的漢生病友只能望梯興嘆。逃生樓梯也沒有設置電動升降椅,幫助無法走樓梯的肢體障礙病友逃生。
小結,從以上幾點逃生設備設計上的錯誤就可以看出,設計師只以「正常」人的尺度與標準做設計,完全忽略漢生病友的特殊需求。女兒牆的高度高過漢生病友,緊急逃生平台太過狹小,無法容納電動車,逃生救助袋無法完全打開,複雜的使用方式不適合老人,沒有設置無障礙坡道,逃生樓梯也沒有電動升降椅。
總之,這座醫院的逃生設備完全不及格,如果因為來不及逃生而造成病友的傷亡,行政院衛生署、建築師、消防設備師、以及洄龍醫院院長必須負起完全責任。
E. 醫院空間沒有場所感(a Sense of Place)
漢生病友不是病人,既然不是病人,幹麻住醫院? 醫院不是住宅區,醫院的空間是為了醫療行為而設計的,不是為居住行為而設計的,衛生署與建築師錯誤地理解漢生病友,以為他們還是病人,蓋一棟高級醫療大樓給他們,就會是最好的選擇。這完全是錯的。
如同《符號.視界》裡的批評︰「...現在,他們為了「公共建設」,這群院民被迫再度隔離,要求從原本已經適應,已經變成他們的「家」搬到一個牶養寵物般的醫院。」
(圖片來源︰樂生院人間寫實Flickr相簿)
過去的日本殖民政權,錯誤地將漢生病當成染上傳染病的病人,設置樂生療養院以強制隔離,終生監禁。今天,行政院衛生署依舊把漢生病友當成病人,蓋一棟完全不適合居住的高層樓醫院給他們,沒有完善的電梯與無障礙坡道,沒有寬敞的走道與逃生平台,沒有容易開啟的大門與容易使用的逃生設備,病友們全都被拘禁在四到八樓,無法變更的室內格局,無法種花種草到戶外散心,望向窗外就是一道監獄般的鐵窗…
他們需要的是像「家」一樣的住所,而不是冰冷的醫院,因為醫院完全沒有「家」的場所感。
醫界聲援樂生聯盟也在他們的聲明稿中指出:「醫學和社工研究指出錯置(dislocation)是老年人面對生命終結之際最危險的殺手,因為老年人對於長期生活的地點有著深刻的情感,連結其個人以及社會關係成長的歷史;且老化現象減弱新環境的適應能力。「非自願性搬遷」造成中老年人精神/身體/心理衝擊,一年內的死亡率將是搬遷前的二至三倍。」
「非自願性搬遷」(註一) 的後遺症早已出現,陳歆怡在2005年寫了一篇側記提到,原本院方連病友原有的家具、電視、冰箱都不准帶進醫院,只容許兩箱個人的隨身物品,經過不斷抗爭之後,院方才漸漸開放。
雖然新的居住環境有所感善,但是過去舊有院區裡的生活習慣,卻必須因為醫院的不當設計,被迫完全改變。
陳伯伯抱怨說,坐輪椅的他,每天能去的地方,就是同一樓層的客廳,以前與他同一舊舍的老朋友都沒有來,感到好無聊。金伯伯則說︰「住在這裡的病人,沒有什麼娛樂,沒有什麼享受,更沒有思考的空間,是因為得到痲瘋病,要來這裡吃一口飯,不然他沒辦法生活下去…醫院就是咬住這一點,他從來不開會討論說明要拆不拆、怎麼搬,他要患者簽名表示自願,把老實人放到那麼高的樓。這麼做,不高明!」
還有一位病友憤慨地說︰「現在新醫院建成,『樂生療養院』的名稱暫時還在,做法卻是把痲瘋病患集中放到一邊,以後就改成迴龍醫院,打算開大醫院,院長不說出來,我們都看得很清楚!」
的確,漢生病友的平均年齡超過七十五歲,再沒過幾年,大家都凋零了,一棟依照「正常」人的尺寸與標準所設計的醫院,幾乎不需要改裝,就可以再為「正常」人服務了。
然而,陳美伶副秘書長所承諾的完善照顧在哪裡? 「醫院重建與院民安置」說帖裡所保證的「醫療技術進步」、「生活功能齊全」、「親善環境極佳」的醫療大樓在哪裡? 漢生病友最終安享天年的「家」又在哪裡?
(圖片來源︰小柯之《走進樂生:看圖說故事》)
「大樓如果真的那麼好,為何有人不要搬過去? 大樓如果真的好,患者一定爭先恐後用爬的也要用爬、用跑的趕緊住進去。如果真的那麼好,又為何患者要走上街頭去抗議?」
這些沉痛的問題,以及A、B、C、D、E五點設計上的嚴重缺失,丟給行政院衛生署好好深刻地反省與檢討。
(註一) 根據陳歆怡為台灣人權促進會所做的調查,受訪的89位院民中,有61位表達「不願意搬遷」,13位表示「無意見或無可奈何」,「願意搬遷」者僅5位。
----------
延伸閱讀︰
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醫院重建與院民安置說帖》
范燕秋教授︰《從樂生療養院、看傳染病隔離的歷史空間》
范燕秋教授:《考察日本漢生病療養所的一些省思---他山之石》
醫界聲援樂生原地保留連署行動:《日本國立漢生病療養所走訪日記》
陳歆怡︰《在老人家身旁---側記樂生院搬遷啟始過程》
陳歆怡︰《樂生院破遷 / 人權侵害議題始末》
豆腐魚︰《是的,這是樂生療養院的現況》
破報:《反對樂生院變身迴龍醫院,青年刷油漆》
苦勞網:《樂生院民努吼,拒絕「迴龍監獄」》
奧非斯在部落格︰《放逐的愚人船----誰關心樂生的去向?》
堯@部落格:《[樂生]理想的家園打造計畫》
符號.視界︰《我看樂生新院區的最大缺點(駁陳美伶)》
16 comments:
我將屬名持疑論者,針對我的文章,在iron兄的留言,搬到這裡來。全文如下:
弱慢您好,感謝您親自回應。
早先已拜讀大作,所以才有前言。扣除文學創作部分不談,事實上,就是因為只有ABCDE五點,我們才更不能理解樂生青年執著要將漢生病友安排在原院區的道理何在。
這是一個False Dilemma(錯誤的兩難論述 Ex.海珊是邪惡的 ≠ 美軍就是正義的);醫院場所不夠好 ≠ 一定只能留在舊院區(或舊院區較好)。
觀ABCD四點,無一非小事,甚至高低樓層、窗外有沒有植栽等問題,更動醫院內部裝修的工程期不超過一季。
我不理解,如果是站在「為漢生病友爭取更好的生活空間」這個基礎點,比較有效率的作法是「爭取更好的醫院/療養場所」,而不是立刻跳回「死守舊的療養場所」吧?
(這種思維過程,和那些因為討厭海珊,就覺得美軍是正義之師的論調有何不同?)
再退萬步言,公民眾議院裡,衛生署副署長(or衛生局副局長)表示:機場工程完工後,病友可選擇遷回原院區居住,並架設平台步道,方便病友來往新舊院區之間。如此,如果非得要居住在原建築群,譬如四十幾位自救會伙伴,又怎麼能說「無法選擇」?
持疑論者,首先,還請先告知您在部落格界的大名,以及您的部落格,既然都愛逛部落格,藉由彼此的文章交朋友,何仿?
我知道你所謂"文學創作"的部份指的是什麼,我想說的是,關於空間的研究,乃至於建築空間批評的部份,"文學創作"反而是不可或缺的部份。
您所謂的"文學創作",更精確的說,是哲學上的討論,這就是為何我在文章一開始,就直接引述傅柯的話。我並未把傅柯複雜的論述全部引用,畢竟這是部落格文章,不是學術論文,不過傅柯的一些概念,的確貫穿我的文章,雖不敢自稱專家,不過”文學創作”之說也太高估我的筆力了。
我堅持空間論述必須引入“文學創作”不可,是因為過度依賴工程專業(或是我比較喜歡的用語”工具理性”一辭),就會在人文環境裡,犯下不可思議的錯誤,這棟醫院建築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群建築師,空有設計專業,卻不把心力放在”人”的身上,完全忽視漢生病友的處境,只依照過去的慣例做設計,這就是抱持”工具理性”的人最常犯的錯誤。
我的文章,不但批評空間設計,也刻意放了很多”文學創作”在裡面,就為了在”工具理性”的空間觀裡,找回一絲”人性”,一絲人文的關懷。
建築物,就是為了”人”而蓋的,沒有”人性”的建築,根本稱不上”建築” (如果我們重回西方對”建築”的定義的話)。
您的不理解,我引述如下 ”如果是站在「為漢生病友爭取更好的生活空間」這個基礎點,比較有效率的作法是「爭取更好的醫院/療養場所」,而不是立刻跳回「死守舊的療養場所」吧?”
這正是因為您在閱讀我的文章時,扣除了”文學創作”的部份,才會產生的疑惑,我的解答全都寫在E這點上,”醫院的空間沒有場所感”。
簡單的說,漢生病友不是病人,不是病人,幹麻住醫院? 醫院不是住宅區,醫院的空間是為醫療行為設計的,不是為居住行為設計的,衛生署與建築師錯誤地理解漢生病友,以為他們還是病人,蓋一棟高級醫療大樓給他們,就會是最好的選擇。這完全是錯的。
我引述了日本的案例,十三間現有漢生病友療養區,全都是整區保留,在室內設計上,增添新的醫療設備,我也引述醫界聯盟的聲明書,老人完全不適合強迫搬遷,衛生署做了最不尊重漢生病友的決定,我感到非常遺憾。
ABCD四點的改建,絕非如你所說的小事,逃生平台必須擴大,走道也必須擴大,室內格局必須有”家”的感覺,增設無障礙逃生設備,電梯拆掉重蓋,大樓的動線要重新調整…..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整棟大樓拆掉重蓋。真不可思議,衛生署、建築師到底在幹麻,怎麼蓋出這樣的建築? 藐視漢生病友權益到這種地步,難怪賣出土地給捷運局,也一附事不關己的樣子,漢生病友的弱勢加弱勢,由此可知。
從一開始就欺騙漢生病友,所有的承諾完全變樣,現在還擺出一附施捨漢生病友更好的大樓的模樣,唉…,我沒有髒字連連,已經夠心酸了。
”無從選擇”這四個字,又有何錯? 漢生病友從得病那一天,命運就被擺佈,”無從選擇”說起來還真無奈。如果你已經被政府騙一輩子,你還會再相信它的任何承諾嗎? 如果保留41%,整個家園只剩27%呀。
為何麼是漢生病友靠著政府施捨的平台,開電動車回到迴龍院區看病? 為什麼不是迴龍醫院醫師、護士群,主動到樂生關心病友,增添先進設備到舊的療養院? 簡單的說,衛生署的政策根本就是(說難聽一點)”放生”而已。
如此一來,“人”又被擺到哪裡去? 今天,在台灣,只要你不是”正常”人,你的下場就會像漢生病友一樣。怎麼,花了這麼多的時間與金錢,搞過這麼多的社會運動、環保運動,決策者的觀念還是沒有一絲改變?
唉,說到這,又很心酸了。
「更動醫院內部裝修的工程期不超過一季。」
請問這一季院民要住哪?
捷運機場?還是總統套房?
為什麼不先整修好再請院民進住?
口口聲聲效率效率,
一剛開始便設計平房式社區式療養院區不是更有效率嗎?
我想提醒弱慢一點,在我這個專門設計無障礙環境的職能治療師眼中,建築師設計觀念差在台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就連身心障礙團體找的顧問,通常也都兩光的可以,我已經看過非常多例子了。
這是整個建築法規與制度的問題,這件事情上,任何當事人都能告訴你「他沒違法」。
懂嗎?不論多不合用,都不違法,你要誰負責?
再者,在舊院區70%早被拆的今日,讓病友繼續住舊院區的意義已經喪失了,我贊成你檢討新院區的缺失,但用這一點來說要讓他們住舊院區,所以舊院區要保留已經太遲了……
詳細回覆我放在我自己Blog,我支持樂生保留,現有方案也只能遷就那個90%方案,如果所說,太遲了。
我希望的是以後不要再有這種事情,今天抗爭讓某人受罪(祇是受罪而已,又沒違法),一點也不會改變「換人做結果也一樣」的事實,改天還是又一件樂生……
毛毛牙,歡迎你來。
我知道台灣建築界一直不是發展的很健全,問題也不只是建築師,營造廠也很嚴重,我完全理解你在職場上所遇到的狀況,我以為,你更應該明白,為何我與樂生串聯的朋友會這麼憤怒的原因了。
是呀,我同意,蓋這種爛房子沒有違法,不過,我要的責任,也不是法律上責任呀,大家都說,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現在不就再度印證了?
每一項職業,都應該要有職業道德,這是職場倫理學的一部份,我不認為,高舉"沒有違法"的大旗,就可以逃避漠視漢生病友權益的責任。
更何況,在立法院,又有哪個立法委員對保障弱勢族群相關權益的法案有興趣? 難道因為如此,我們就可以任由政府以重大工程之名,侵害少數族群權益,即使在法律位階上,沒有犯法。
舉個例子,或許不適當,台北圓環被改建成爛房子一棟,嚴格講起來,台北市政府有犯法嗎? 李祖源建築師能夠因為沒有犯法,所以就逃脫不當設計的責任嗎? 網路上這麼多部落客開罵又是為了什麼?
其實,我也跟你一樣,我希望以後不要再有這種事情發生,所以,該撿討的事情,一樣也不能少,否則,"改天還是又一件樂生"。
所以,我沒有這麼悲觀,我不認為這個社會"一點也不會改變,「換人做結果也一樣」"。就是因為希望結果可以不一樣,我們才需要抗爭,多說一點反對的意見。
弱慢您好,
讀了您的大作,才比較知道這整件事情的原委,也很贊同你的作法,但就像毛毛牙說的,太遲了(當然不是說幫忙這群病友太遲,late better than never),只是說公共辯論的timing太遲了,1994年的事,70%已拆,為什麼我們到現在才知道呢?沒辦法在政策形成之初就介入呢?
但對於那名持懷疑論者,我毋寧是持比較寬容的態度的,至少,他願意溝通,願意花時間去了解,這樣的人在台灣工程教育之下算是少數的!
ㄧ個這麼重要的政策最後淪為技術之爭,真令人難過!
kay,我也覺得在某種程度上,持疑論者的質疑很直得深思,毛毛牙的回應也點出的一些重點,我也相信我自己的說法也不無道理,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XXD
雖然毛毛牙對"公開審議"有點悲觀,可是我卻很樂觀,至少,在部落格裡,大家藉由自己的專業,不斷對樂生一事提出不同的意見,增生很多新的想法,像是一種網路上的"公開審議",在某種程度上,對於未來該怎麼辦,似乎有了一些更清楚的輪廓。
如果"公開審議"能夠真的成形,或許也會有相同的效果,大家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樂生的議題,想辦法找出共識,不要一下子就把"不可能"這三個字搬出來,也許真的能夠找出一條新方向。
例如,我覺得毛毛牙所提的"雙院區"構想就真的很實際、很可行。
最後,的確,樂生的政策"最後淪為技術之爭",很令人難過,這也點出了一個問題,台灣過去太以工程思維在解決人文的問題,經過樂生這麼一遭,應該要好好反思其中的困境了。
弱慢你好,我是醫界聲援樂生原地保留連署行動的成員,我們希望引用這一篇文章做為我們部落格的內容補充,希望能夠得到你的允許再行引用,感謝
請引用,不用客氣。不過,我也很希望聽聽醫學專業的人士對於迴龍新院區的想法,如果我的文章有誤,還請指正。
一直沒有仔細思考回應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
首先回應一下
改建成現在這個建築樣式的糟糕模式
是2001年3月18日行政院長張俊雄巡視捷運新莊線時
在蔡家福等地方民代要求下
才將新的療養院改建成為現在這個爛樣子
冤有頭
債有主
這是要記清楚的
詳情請見聯合報
張揆聽簡報 立委插花
【2001-03-19/聯合報/18版/綜合新聞】沈旭凱/新莊報導
行政院長張俊雄昨天到台北縣新莊市公所聽取捷運新莊、蘆洲線推動進展,他責成衛生署解決樂生療養院遷建問題,台北市政府希望中央能解決市府代台北縣墊付的三十三億元捷運款項,台北縣長蘇貞昌也不甘示弱地說明他上任以來已編列百億元,推動捷運計畫。
當張俊雄準備離去時,突然有人要反映樂生療養院遷移問題,無黨籍立委羅福助及國民黨籍立委蔡家福、陳宏昌等人攔下張俊雄,要求回應,場面一度很僵,張俊雄才又坐下來。陳宏昌說,希望捷運計畫不要再成為「老歌新唱」局面,蔡家福要求捷運工程提早兩年完工。
行政院長張俊雄關切捷運新莊、蘆洲線推動情況,昨天來到新莊市公所聽取台北市政府捷運局簡報。捷運局長范良銹指出,台北都會區捷運初期網路目前已完成木柵、淡水、新店、中和、南港及板橋線,但新莊、蘆洲線尚未動工,九十年度行政院特別撥一百二十二億餘元加速推動,目前工程正進行細部設計工作,但新莊線因樂生療養院的遷建作業嚴重落後,影響完工通車時機。
蘇貞昌認為,去年七縣市長會議,張俊雄允諾北縣儘速推動地上物補償相關法令,法令已於去年底公告,展現效率,另外也將原屬省府的兩席捷運局董事席位撥給台北縣。不過台北市政府捷運局也當著張俊雄的面,提及台北市政府自民國七十八年起已代台北縣墊付捷運相關款項三十三億元,其中二十二億元是貸款支應,利息龐大,希望行政院能協助解決。蘇貞昌也立即回應指出,他就任前,台北縣政府已提撥三十五億元經費投入捷運計畫,他就任後面臨縣府財政困難,仍編列百億元經費支應。
原來的兩棟建築物整建計畫只有4層樓
且院民住在1.2樓的低樓層
改成8層樓居住高樓層
這才是院民堅持不搬入的主因
院方的變更設計完全是欺騙院民
如果外界能了解這點
就能體會院民的心聲了
這兩天我盡量寫出來變更過程較詳細文章
貼在網路上給大家參考了
感謝竹風提供這篇新聞稿,真是太有用了。您的部落格一直提供很豐富的剪報資料,釐清了很多事情,請繼續加油,也期待您的大作。
身為一個「人」,亦即或「應該要有職業道德」的人,應該的自覺與「良性」付出,會是什麼?
***
保存案的訴求之一的「古蹟維護」議題。在我看圖片來釋,新莊那塊礫質土層能涵育出一片林,值得以「城市規劃」議題道以「保留一片山坡林」,為著大新莊全體民眾的健康的啟點;目前,車潮所排放的廢氣體,除了風...,還有什麼自然旋環的氣體崡排方式呢? 至於一片房舍,在藝術價值上稍顯淡薄,此部份應回歸地方文化建設範疇來權衡。對於「古蹟維護」的意義,我想,或許在於"文獻"與"歷史"視角上更為能出現吧?! 此,是否亦為醫學學系學生們,應著力的部分,提高這方面的價值程度呢?! 以備。
院民們,應該不至於經常瀏覽若慢先生的園地,於此,暫不表以對院民情感上的表示字詞。
***
《TAIWAN routemap》, Hsin Chuang -- Tan Shui is 2.3 cm, "scale" 1.9 cm = 25 km .
" Marche flottant " 是在泰國曼谷水上常見的集船,船上滿載著蔬果等,溪流上衍著、兜售著...。吾僅為小婦人,想找專家? 社區裡有人有書查察 -- 他(E. TABARLY)-- 應該可以說是嗎? 書上刊載有他的事蹟為"la coures transatlantique en solitaire en 1964 et 1976...,il fut a l'origine de nombreuse innovations en matiere de conception et d'architecture des voiliers."。
三重、新莊一帶,許多居家種田的老婦(父)寡居的人們,偶爾亦與鄰人們販售自園植栽的蔬菜...;樂生園裡的人們的生活,也是這場景? 還是? 最近,大概是團團轉吧!? 那以前勒!!!!
既然 fisherette 提到 floating market
我就須補充
曼谷附近有好幾個 floating market
去了一次
就不會想去第二次
因為真正的交易
在清晨6,7點就結束
外國人看到的"小婦人船上滿載著蔬果"
只是 exotic 的 show
然而
去尋找他們"真正的生活"那種觀光型態
是 Poorism
我覺得更罪惡
這就是樂生的願景嗎?
本來是為了考試準備才進來這裡,本來以為為了交通方便犧牲小我是應該的,現在才了解到漢生病友背後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來換取未來的生存機會,我很難過,對那些自私的人都很生氣,多謝你的文章,我上了一課
台灣人,請別這麼說,我只是盡我所知,把樂生的真實狀況告訴大家而已。謝謝你來。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