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July 2007

[舊文重貼] 莫札特效應




前言︰本篇文章是我在出國前,因為被TOEFL、GER等語言考試整個半死,在無聊之餘,依照TOEFL閱讀測驗的題型,自己編寫而成的中文版。
以下是題目,請在閱讀完畢之後,開始作答︰

----------

我在準備英文考試的時候,才深深地體認到自己努力的極限,往往成績一出來,讓我對我自己有著無法逆轉的否定作用。在這樣的焦慮感之下,使我不得不考慮我以前從未想像過的各式療法,來幫助我渡過這場嚴厲的考驗,像是芳香療法、草本療法、物理療法以及...音樂療法。

現代人由於身處在壓力不斷升高的年代,使得各式各樣的減壓方式逐漸風行,音樂療法也是其中一種頗為流行的減壓方式。首先,音樂療法具有其它減壓療法所不能取代的方便性與可重複性,再加上在輕音樂、新世紀音樂…等樂手與唱片業者的推波助瀾下,使得音樂療法已經不再是新穎的名詞,而是忙碌的現代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不過,音樂療法並不是現代文化特有的產物,音樂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是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這首曲子是巴哈為了凱撒林(Grafen Kaiserling)伯爵嚴重失眠的問題而寫的曲子。當時凱撒林伯爵住在巴哈的學生郭德堡家中,郭德堡時常為失眠所苦的凱撒林彈點音樂,也因此凱撒林委託巴哈寫些舒緩的音樂給郭德堡彈,讓他的失眠之夜能夠愉悅一點。為此,巴哈著手寫作郭德堡變奏曲,希望透過變奏曲曲式中那些不斷重複、並且建立在相近結構上的合聲與旋律,來達到助眠的效果。果然成就了一首不朽的曲子,也替音樂療法下了最佳的註解。在東方,音樂療法也有屬於它的歷史,例如在佛教音樂中,淨土宗就透過呢喃般的合唱,讓修行者達到入定的效果。

不過,在處處強調「競爭力」的當代,音樂療法似乎有越來越興盛的趨勢,因為高喊「競爭力」這個名詞的階層(聽起來多麼右派呀),已經從早期的高階管理人才,逐漸向下延伸到廣大的受薪階級、社會新鮮人、學生、甚至是兒童身上。「輸在起跑點上」成為一句讓所有的中產階級父母們陷入集體焦慮與恐慌的名詞。這個時候,「莫札特效應」就像是汪洋中的浮木一般,讓愛子心切的父母親看到了提升孩童「競爭力」的一線曙光。

在 1993 年自然(Nature) 期刊中,加州大學厄灣 (Irvine) 分校的Rauscher、Shaw與Ky等三位教授率先提出「莫札特效應」一詞,他們對 36 名大學生進行研究,讓學生分別聽十分鐘莫札特的 K448 D大調雙鋼琴奏嗚曲、聽十分鐘用於降血壓的放鬆錄音帶、或寧靜十分鐘之後,再進行智力測試。結果發現在聽莫札特音樂後,智力測試的分數比起聽放鬆錄音帶和保持寧靜各增加了 8% 和 7%。雖然分數的增加只暫時性地維持 10-15 分鐘,但是它的結論卻和神童莫札特一樣,簡直是太美妙了。

自從該篇論文發表之後,所有的家長們開始瘋狂地搶購莫札特音樂,並幻想著自己的孩子將來會像莫札特一樣是個神童。撇開唱片公司藉此大肆炒作莫札特的作品、或是其他學者反駁該篇論文不談,「音樂療法」一詞已經被重新定義,那就是從以往強調被動、減壓、放鬆心情式的療法,變成主動、刺激大腦發育、增強記憶力的療法。

在「莫札特效應」的實驗中,Rauscher、Shaw與Ky三位教授採用K448 D大調雙鋼琴奏嗚曲作為實驗的曲目,事實上這一首曲子在音樂史上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那美如珠玉般的氣質,即使是當代的鋼琴家在演奏這首曲子的時候都不能等閒視之,必須找出最頂尖、默契最佳的搭檔一起演出。

我個人最喜歡的版本是俄國鋼琴家李希特與英國作曲家布列頓合作的錄音,雖然他們是在晚年七老八十的時候才錄製這首曲子,與莫札特充滿青春、天真的形象並不相符,不過在當時,他們兩人不論是演奏技巧、解譜能力、與搭檔默契等,都是最完美的組合,使得整張唱片的錄音,聽起來宛如兩隻彼此互相糾葛、纏繞的蛞蝓,舞動在水花四濺的春天裡,尤其是第二樂章,那一波一波的音符緩緩襲來,讓聽者不得不讚嘆如果世間上少了莫札特,「美」這個字眼將會失去其意義呀。




請根據「莫札特效應」一文,回答下列問題:

1 下列何者是該文最佳的標題?
A 莫札特效應的起源與發展
B 一個聽眾的讀者投書:莫札特音樂的最佳版本
C音樂療法的起源與當今的發展
D 一對父母親的焦慮:兒童發育與莫札特效應

2 本篇文章可能出現在下列何種領域之中?
A 個人新聞台上的精華區
B 音樂期刊
C 黑米網摘
D 探險頻道

3 第二段第四行中「不可或缺」一詞的用法與下列何者相似?
A 不可置信
B 不能缺少
C 不予理會
D 不疑有它

4 該篇文章為何討論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
A 巴哈是音樂療法之父
B 比較巴哈與莫札特的相異之處
C 比較巴哈與莫札特的相同之處
D 舉例說明音樂史上曾經出現的音樂療法

5 第三段第六行的「他」指的是?
A 巴哈
B 凱撒林伯爵
C 郭德堡變奏曲
D 修行者

6 從本文的第四段可以推論?
A 「競爭力」是一個左派學者常用的名詞
B 「競爭力」是一個讓父母親焦慮的名詞
C 「競爭力」有擴及到各種階層人口與低年齡層的趨勢
D 「競爭力」是在經濟不景氣時的一根汪洋中的浮木

7 本文的第四段中「聽起來多右派呀」屬於修辭學上什麼樣的手法?
A 誇飾法
B 類比法
C 演繹法
D 諷刺法

8 從莫札特效應的實驗中可以推論?
A 該實驗使得Rauscher、Shaw與Ky三位教授的智商增加 8% 和 7%
B 該實驗是的結論獲得學術界與業界一致的肯定
C 該實驗改變了音樂療法的方向
D 該實驗是建教合作的最佳範例

9 在本文中,作者沒有定義下列那一個名詞?
A 音樂療法
B 莫札特效應
C 變奏曲
D 競爭力

10 下列的一段話可以插入第七段的第幾句?
「它代表著莫札特音樂中臻至成熟的作曲技巧與音樂特質」
A 第一句之後
B 第二句之後
C 第三句之後
D 第四句之後

11 從本文的第八段中可以推論?
A 李希特與布列頓是一對蛞蝓
B 李希特與布列頓是無可匹敵的一對拍檔
C 李希特與布列頓是既是作曲家也是鋼琴家
D 李希特與布列頓正處於少年十五二十時


十一題中你答對了幾題?


(寫於15 July 2004,修改於20 July 2007)


4 comments:

irrenhaeusler said...

「音樂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是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這首曲子是巴哈在寄居在萊比錫郭德堡的時候,為了凱撒林(Grafen Kaiserling)伯爵嚴重失眠的問題而寫的曲子,巴哈希望透過變奏曲曲式中那些不斷重複、並且建立在相近結構上的合聲與旋律,來達到助眠的效果。」

這其實是個誤會,雖然已經流傳很久。

「郭德堡」是人名非地名,即巴哈的學生、作曲家兼大鍵琴演奏家 Johann Gottlieb Goldberg (1727-1756)。凱撒林伯爵(Graf Hermann Carl von Keyserlingk)是俄羅斯駐薩克森選侯國(Kurfürstentum Sachsen)公使,長久以來一直有失眠的毛病,根據音樂史上第一本巴哈傳記「論巴哈的生平、藝術與作品」(Ueber Johann Sebastian Bachs Leben, Kunst und Kunstwerke,1802)作者 Johann Nikolaus Forkel 的說法,凱撒林伯爵之所以找郭德堡來彈巴哈的曲子,純粹是因為半夜睡不著想聽點音樂,並沒有幫助入眠的目的。這本傳記的第一手資料直接來自巴哈的兩個兒子(其中之一是最有名、綽號「柏林巴哈」或「漢堡巴哈」的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可信度應當很高。這首曲子被視為音樂療法的鼻祖,可能是後世穿鑿附會的結果。

Anonymous said...

我已經忘了我的文獻來源了...XXD

沒關係,英文維基百科裡有解釋,也就是作者Johann Nikolaus Forkel 的原文:

The tale of how the variations came to be composed comes from a biography of Bach written by Johann Nikolaus Forkel:

[For this work] we have to thank the instigation of the former Russian ambassador to the electoral court of Saxony, Count Kaiserling, who often stopped in Leipzig and brought there with him the aforementioned Goldberg, in order to have him given musical instruction by Bach. The Count was often ill and had sleepless nights. At such times, Goldberg, who lived in his house, had to spend the night in an antechamber, so as to play for him during his insomnia. ... Once the Count mentioned in Bach's presence that he would like to have some clavier pieces for Goldberg, which should be of such a smooth and somewhat lively character that he might be a little cheered up by them in his sleepless nights. Bach thought himself best able to fulfill this wish by means of Variations, the writing of which he had until then considered an ungrateful task on account of the repeatedly similar harmonic foundation. But since at this time all his works were already models of art, such also these variations became under his hand. Yet he produced only a single work of this kind. Thereafter the Count always called them his variations. He never tired of them, and for a long time sleepless nights meant: 'Dear Goldberg, do play me one of my variations.' Bach was perhaps never so rewarded for one of his works as for this. The Count presented him with a golden goblet filled with 100 louis-d'or. Nevertheless, even had the gift been a thousand times larger, their artistic value would not yet have been paid for.

好,郭德堡是人名也是地名,因為事件發生的當時,凱撒林伯爵住在郭德堡家中。

凱撒林伯爵的確未失眠所苦,而郭德堡會在他失眠的時候彈點音樂給他聽,凱撒林伯爵希望巴哈能寫點舒緩的音樂給郭德堡彈,讓他的失眠之夜能夠愉悅一點。

至於上一段文字到底有沒有指涉郭德堡變奏曲有療效? (攤手) 看起來很曖昧不明。

不過對我來說是有啦。

Anonymous said...

題2好模糊喔
不覺得會有公認ㄉ標準答案
其他都還好,不算太難的題組
標準答案在哪裡?

Anonymous said...

在一處人民具有普遍藝術涵養的地方,所謂「莫札特效應」確實有可能存在,例:莫札特是一位有教養以及頑皮、可愛的孩子等。想想一位能溢流巧麗的琴音,能寫勒悅人的樂曲,此孩童,怎不教身為人類的我們,由衷地心喜呢?

而此圖的雲彩,儆醒著世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