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設計,誰該負起責任? 評樂生迴龍院區
(圖片來源︰Wraecca《遊記︰樂生》)
瘋癲,在人與事物的核心裡,是個反諷的符號,它錯置了真實與妄想之間的路標,僅成為巨大悲劇性徵兆的殘存記憶---是一種被擾亂多於擾亂的生活、一種社會中的荒謬性騷動、一種理性的橫流。
-----摘自傅柯《瘋癲與文明》第一章「愚人船」。
翻開樂生療養院的歷史,就是一部漢生病友被「正常」社會給驅除、監禁、隔離、污名、與敵視的血淚史。自1930年日本人草創「台灣總督府樂生院」至今,不論是殖民統治、極權統治、乃至於民主時代的當權者,從未認真地對待這群病友的真實需求。自發病的那一刻起,漢生病友被迫遠離家園,與父母、親戚、朋友永遠分離,上了樂生療養院這條與世隔離的「愚人船」,他們被迫結紮,實驗新藥,直到化作骨灰,也不能安葬家鄉。
時至今日,雖然新的醫療知識已經明白漢生疾病的來龍去脈,去污名化的工作也正在進行,然而,在空間上,我們依然承襲著過去錯誤的觀念,打造一條鋼筋混泥土的「愚人船」,迫使漢生病友再度與世隔離,放流到社會遺忘的角落。
這條新世代「愚人船」,就是樂生療養院的迴龍院區。
1994年,在台北市捷運局的強勢徵收與規劃下,(前)台灣省立衛生處不得不賣出樂生院區的土地,自此,新莊線的維修場、駐車廠與行政大樓就從原本的輔大後山,換到樂生療養院這塊山坡地上。從這一刻起,衛生署賣出的不只是一座山而已,還包括山裡老阿公阿嬤親手栽種的榕樹、破舊卻溫馨的木造房舍、不堪回首的歷史記憶、以及原地安享天年的最後希望。
現在,新莊線捷運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展開,70%的樂生療養院已於2002年毀於推土機下,面對來勢洶洶的工程大隊,樂生的老阿公阿嬤們最後的依靠,就是這孤立無援的30%殘破家園。
(圖片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
1994年,衛生署與捷運局達成「先建後拆、就近安置」的共識,希望在捷運機廠附近,興建新的療養院,以收容搬遷之後的漢生病友。衛生署原本承諾的是家庭套房式的低樓層建築,然而,在1999年迴龍院區開始規劃之後,政策卻做了大轉彎,原本低樓層的專屬院區,變成A、B兩棟相連的八層樓醫療大廈,一半做為樂生療養院、一半做為社區醫院,提供門診服務給當地居民。
再一次,衛生署為了經濟效益,賣出了對漢生病友的承諾,將原本低樓層的專屬院區,改變為高層樓的綜合醫院,枉顧病友的權益,也逼迫他們接受一棟完全不適合他們居住的水泥空調大樓。
(圖片來源︰《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醫院重建與院民安置」說帖,新大樓中的A棟是漢生病友專屬醫院,B棟是社區醫院,兩棟大樓之間設有走道相連。B棟提供193床的急性病床,A棟提供300床的慢性病床,一共是將近500床病床的綜合醫院。
A棟位於基地的後方,一樓做為超市、辦公室、門診、復健室與X光室使用,二至三樓則是重病患者醫院,四至八樓才是漢生病友的居住區。A棟大樓雖然美其名為漢生病友的「專屬院區」,但是實際上能夠活動的空間卻只有四到八樓。
迴龍院區是全世界唯一一棟高層樓的漢生病友療養院,如同下面一部短片的前言所述︰「日本癩病專家對於台灣政府要將癩病患者遷入由電梯出入高樓層醫院的做法,皆感震驚,對於台灣政府採取落後的照護方式表示不可思議。」
日本的專家之所以如此震驚,是因為日本的漢生病友療養院均以平房為主,幾乎沒有兩層樓以上的建築。此外,日本人非常重視歷史記憶,雖然建築內的設備不斷更新,已經少有史跡,然而十三所現存的療養院,都非常重視文物的蒐集與保存,並積極成立史蹟館或博物館,以做為反省過去錯誤對待漢生病友的鑑戒。其中,多摩地區的「全生園」,更將全區規劃為「人權森林」,是一座融入大自然景致裡的人文社區。
樂生保留自救會會長李添培也在公視《公民眾意院》裡表示,他參訪過幾間日本現存的療養院,都跟舊有的樂生一樣,全都是低矮的平房,四周有大樹環繞,能夠讓皮膚容易乾燥的漢生病友吸收更多的芬多精。
相較於日本的人道關懷,讓人不解的是,台灣衛生署卻執意要興建高層樓水泥空調大樓,再次把漢生病友拘禁在封閉的空間裡,如同一條放流在現代社會的「愚人船」。
行政院副秘書長陳美伶日前在中國時報的投書裡,不斷地美化衛生署的錯誤決定:「原來的樂生院址已經老舊,也不符合醫療需求,行政院衛生署以十餘億元興建醫療養護大樓,並且在2005年完工,每一位院民的生活空間,都是以家居型態設計,院區並且有休閒泡茶、閱覽及棋奕等公共空間。」
然而,實際的迴龍院區,真的像陳副祕書長說的那樣美輪美奐嗎? 下面有一部短片,完全揭穿這些美麗的謊言,因為,讓人痛心與不堪的真相是,迴龍院區完全不適合漢生病友居住。
我簡單整理了一些迴龍院區A棟所犯的五項設計上的錯誤。這五項錯誤,都是因為設計師完全不了解漢生病友的實際生活狀況,以致於誤用「正常」人的空間設計標準來蓋醫院,完全忽視漢生病友的特殊需求,尤其是多數的漢生病友都是以電動車代步,對於無障礙空間的要求,遠高於「正常」標準。
A. 電梯設計錯誤
根據「醫院重建與院民安置」說帖,A棟設有兩座大型電梯,一座載客電梯,然而事實上,大型電梯只能容納一輛電動車進入,而且不能迴轉,電動車只能以倒車的方式出電梯。如果同時有數輛電動車在門外等候,電梯內的電動車勢必無法順利地倒退出來,大家全都卡在電梯門口。
因為電梯實際上一次只能服務一人,所以勢必大排長龍,沒有數十分鐘的等候,不可能搭到電梯。然而,漢生病友被安排在四到八樓,出入建築物、或是到其他樓層拜訪朋友,都必須依靠電梯,也就是說,因為錯誤的電梯設計,使得漢生病友幾乎寸步難行,被迫封鎖在自己所居住的樓層內,無法自由行動。
就像《符號.視界》所說的:「那如果整棟大樓有50位病患想下樓,那他麼需要等多久?」
此外,漢生病友的平均年齡是75歲以上,大半輩子都生活在沒有電梯的樂生療養院,「電梯」幾乎不存於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再加上電梯上的標識是為「正常」人所設計,而不是為不常使用電梯的老人所設計,以至於漢生病友必須重新學習如何使用電梯、搭乘電梯。
總之,設計師直接將電梯廠商提供的型號套用在迴龍院區,完全忽視漢生病友的特殊需求,沒有將電動車考慮在內,以至於在電梯使用效能計算上完全錯誤。此外,電梯的使用界面完全不符合肢體障礙與高齡人士的使用。
B. 走道設計錯誤
走道設計太過狹窄,只能容許兩輛電動車交會,如果同時有數輛電動車在走道上行走,幾乎無法會車。此外,走道的寬度不夠,無法順利迴轉,增加通行的困難。
平時或許相互禮讓就可順利會車,一但遇到緊急狀況(例如火警),所有的電動車一起擠在走道上,將會寸步難行。
C. 防火門設計錯誤
每個房間都設有防火門,但是防火門太重,對於肢障的老阿公阿嬤來說,必須費盡力氣才能打開。
更嚴重的是,漢生病友無法一邊開電動車、一邊開防火門,必須先倒車,讓出一段開門需要的空間,然後下車開門,趁著門還沒有自動關上的時刻,趕緊開車通過。
最理想的狀況是,找一位病友幫忙開門,讓電動車順利通過,總之,以一人之力,很難順利解決開門的問題,如果遇上緊急狀況,防火門將成為逃生的最大障礙。
D. 逃生設備設計錯誤
雖然每個房間都設有小陽台,做為緊急逃生用的平台,然而陽台太窄,無法容納電動車進入,甚至窄到連逃生救助袋的鐵製外盒都無法完全打開。
陽台的女兒牆太高,甚至高過截肢過的漢生病友,使得病友無法順利將支架固定在陽台上,把救助袋丟到窗外,更別提爬上女兒牆,跳進救助袋。
此外,該大樓只設置逃生樓梯,沒有設置無障礙坡道,讓開電動車的漢生病友只能望梯興嘆。逃生樓梯也沒有設置電動升降椅,幫助無法走樓梯的肢體障礙病友逃生。
小結,從以上幾點逃生設備設計上的錯誤就可以看出,設計師只以「正常」人的尺度與標準做設計,完全忽略漢生病友的特殊需求。女兒牆的高度高過漢生病友,緊急逃生平台太過狹小,無法容納電動車,逃生救助袋無法完全打開,複雜的使用方式不適合老人,沒有設置無障礙坡道,逃生樓梯也沒有電動升降椅。
總之,這座醫院的逃生設備完全不及格,如果因為來不及逃生而造成病友的傷亡,行政院衛生署、建築師、消防設備師、以及洄龍醫院院長必須負起完全責任。
E. 醫院空間沒有場所感(a Sense of Place)
漢生病友不是病人,既然不是病人,幹麻住醫院? 醫院不是住宅區,醫院的空間是為了醫療行為而設計的,不是為居住行為而設計的,衛生署與建築師錯誤地理解漢生病友,以為他們還是病人,蓋一棟高級醫療大樓給他們,就會是最好的選擇。這完全是錯的。
如同《符號.視界》裡的批評︰「...現在,他們為了「公共建設」,這群院民被迫再度隔離,要求從原本已經適應,已經變成他們的「家」搬到一個牶養寵物般的醫院。」
(圖片來源︰樂生院人間寫實Flickr相簿)
過去的日本殖民政權,錯誤地將漢生病當成染上傳染病的病人,設置樂生療養院以強制隔離,終生監禁。今天,行政院衛生署依舊把漢生病友當成病人,蓋一棟完全不適合居住的高層樓醫院給他們,沒有完善的電梯與無障礙坡道,沒有寬敞的走道與逃生平台,沒有容易開啟的大門與容易使用的逃生設備,病友們全都被拘禁在四到八樓,無法變更的室內格局,無法種花種草到戶外散心,望向窗外就是一道監獄般的鐵窗…
他們需要的是像「家」一樣的住所,而不是冰冷的醫院,因為醫院完全沒有「家」的場所感。
醫界聲援樂生聯盟也在他們的聲明稿中指出:「醫學和社工研究指出錯置(dislocation)是老年人面對生命終結之際最危險的殺手,因為老年人對於長期生活的地點有著深刻的情感,連結其個人以及社會關係成長的歷史;且老化現象減弱新環境的適應能力。「非自願性搬遷」造成中老年人精神/身體/心理衝擊,一年內的死亡率將是搬遷前的二至三倍。」
「非自願性搬遷」(註一) 的後遺症早已出現,陳歆怡在2005年寫了一篇側記提到,原本院方連病友原有的家具、電視、冰箱都不准帶進醫院,只容許兩箱個人的隨身物品,經過不斷抗爭之後,院方才漸漸開放。
雖然新的居住環境有所感善,但是過去舊有院區裡的生活習慣,卻必須因為醫院的不當設計,被迫完全改變。
陳伯伯抱怨說,坐輪椅的他,每天能去的地方,就是同一樓層的客廳,以前與他同一舊舍的老朋友都沒有來,感到好無聊。金伯伯則說︰「住在這裡的病人,沒有什麼娛樂,沒有什麼享受,更沒有思考的空間,是因為得到痲瘋病,要來這裡吃一口飯,不然他沒辦法生活下去…醫院就是咬住這一點,他從來不開會討論說明要拆不拆、怎麼搬,他要患者簽名表示自願,把老實人放到那麼高的樓。這麼做,不高明!」
還有一位病友憤慨地說︰「現在新醫院建成,『樂生療養院』的名稱暫時還在,做法卻是把痲瘋病患集中放到一邊,以後就改成迴龍醫院,打算開大醫院,院長不說出來,我們都看得很清楚!」
的確,漢生病友的平均年齡超過七十五歲,再沒過幾年,大家都凋零了,一棟依照「正常」人的尺寸與標準所設計的醫院,幾乎不需要改裝,就可以再為「正常」人服務了。
然而,陳美伶副秘書長所承諾的完善照顧在哪裡? 「醫院重建與院民安置」說帖裡所保證的「醫療技術進步」、「生活功能齊全」、「親善環境極佳」的醫療大樓在哪裡? 漢生病友最終安享天年的「家」又在哪裡?
(圖片來源︰小柯之《走進樂生:看圖說故事》)
「大樓如果真的那麼好,為何有人不要搬過去? 大樓如果真的好,患者一定爭先恐後用爬的也要用爬、用跑的趕緊住進去。如果真的那麼好,又為何患者要走上街頭去抗議?」
這些沉痛的問題,以及A、B、C、D、E五點設計上的嚴重缺失,丟給行政院衛生署好好深刻地反省與檢討。
(註一) 根據陳歆怡為台灣人權促進會所做的調查,受訪的89位院民中,有61位表達「不願意搬遷」,13位表示「無意見或無可奈何」,「願意搬遷」者僅5位。
----------
延伸閱讀︰
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醫院重建與院民安置說帖》
范燕秋教授︰《從樂生療養院、看傳染病隔離的歷史空間》
范燕秋教授:《考察日本漢生病療養所的一些省思---他山之石》
醫界聲援樂生原地保留連署行動:《日本國立漢生病療養所走訪日記》
陳歆怡︰《在老人家身旁---側記樂生院搬遷啟始過程》
陳歆怡︰《樂生院破遷 / 人權侵害議題始末》
豆腐魚︰《是的,這是樂生療養院的現況》
破報:《反對樂生院變身迴龍醫院,青年刷油漆》
苦勞網:《樂生院民努吼,拒絕「迴龍監獄」》
奧非斯在部落格︰《放逐的愚人船----誰關心樂生的去向?》
堯@部落格:《[樂生]理想的家園打造計畫》
符號.視界︰《我看樂生新院區的最大缺點(駁陳美伶)》
繼續閱讀......